旌德:“村企联动”巩固中药材产业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1-10-15 15:47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阵秋雨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层林尽染。在安徽千草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专业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内,董事长张文革和脱贫户吴银生正在院内察看中药材重楼的晾晒情况,旁边的加工车间里,晾晒后的黄精经过清洗、蒸煮、烘干等一系列标准化程序后,被分割切断,制作成黄精茶和黄精果脯。

“这里属于原来的‘老徽州府’,距离黄山仅半小时车程,山高林密,气候条件优越,野生中药材特别受亳州等地药商的青睐。”张文革告诉记者,“由于野生药材数量减少,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2006年开始,我通过流转土地,建立生产基地,走上了林下中药材育苗、种植、加工的经营之路。”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张文革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已经成为一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基地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村民、有意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脱贫户提供就业务工、技术支持等帮扶措施,引导村民脱贫致富,受到一致好评。

现年59岁的吴银生,由于年纪大、不懂技术,曾被评为贫困户。他早先将家里的6亩地流转给本小组的农户种水稻,每年靠着每亩地200斤稻米的“租金”艰难度日。2016年,经张文革耐心劝说并提供种植技术,吴银生在自家仅留的二分地里种上了白及。那两年碰巧赶上白及市场较好,价格一度达到每公斤800元以上,连续两年收益接近8万元,吴银生顺利脱了贫。如今,老吴收回了之前流转的土地,又承包了7亩地,开始规模化种植黄精、覆盆子等中药材,按照目前市场行情,收益能到数十万元。“依托中药材产业的带动,我已经奔小康了,大家都说我是‘脱贫明星户’,很多村民都来咨询种植技术。”聊起中药材种植项目,吴银生满脸自豪。

作为全国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旌德县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稳定脱贫、振兴乡村的根本之策,深入推进“抓股改、促三变”改革,每年设立1000万元基金支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白地镇汪村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3万元,就得益于“村企联动”的发展模式,由村集体成立股份合作社,争取资金入股基地55万元,合作社提供土地流转、品牌申报、产销对接等服务,每年按照公司销售利润的10%分红。“去年村集体拿到了5.5万元的产业发展分红资金,今年至少也是这个数,村集体有了钱,下一步可以用于建设文化广场等公益事业。”镇干部徐斌告诉记者。

张文革介绍:“公司为种植一亩以上中药材的村民、脱贫户每户提供3000元种苗费。并与‘中国药通网’等中药材专业信息平台合作,提前获知、分析市场信息。同时,注册‘天毛山’商标,投入800万元研发黄精果脯、茶饮品并建成生产车间,对中药材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公司与省农业科学院、省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在黄精、重楼等中药材品种选育、扩繁方面开展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大技术帮扶力度,带动村民、脱贫户稳定增收。“以前种植黄精,采用复合肥施肥,在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指导后,改用有机肥,黄精的口感更好了,药用价值含量也更高了,亩产增产还能超过20%。”吴银生说。

谈起未来,张文革说:“目前,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600亩。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主营的种植、加工产品,完善产品线上线下的营销队伍,今年销售额力争突破500万元,实现户增收、企盈利、村发展,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王磊 谭守正 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