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之种在原野生根发芽——安徽省科协持续帮扶唐畈助振兴

来源: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2021-12-07 16:10 浏览次数: 字体:【    】

七年,三任第一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力一棒跑。

自2014年对口帮扶六安市叶集区洪集镇唐畈村以来,安徽省科协连续选派三支工作队驻村帮扶,三任第一书记接力跑,用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架起了“民心桥”,铺筑了“致富路”,拉近了党和人民的距离,焐热了群众的心。

安徽省科协充分发挥科技专业优势,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培养乡土人才,走出了一条具有科技特色的帮扶扶贫和乡村振兴之路,在唐畈村初步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基础完善、环境优美的乡村振兴图。

微信图片_20211205142815

驻村7年集体经济收入翻番

寂静的冬日里,一抹晨曦笼罩大地,给田野披上了一层金缕衣,天空湛蓝如洗。唐畈村村部门口,一条笔直宽阔的水泥路延伸开去。

村党支部书记易奎言语之中难掩骄傲:“这路漂亮吧!有6.5米宽。现在咱村像这么宽的大路有3条,一共11公里。4.5米宽的水泥路还有45公里,实现了组组通、户户通。”

唐畈村共有6006人,2014年被列为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2户438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有3000多元,不到当年全省平均值的五分之一。人口多,底子薄,基础设施是村里最大的短板,也是发展的最大阻碍。“原来都是砂石路,到处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易奎告诉记者,自2014年10月以来,省科协连续选派了两支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脱贫后,又选派了一名正处级党员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三任第一书记接力跑之下,唐畈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

“通过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各级部门支持,仅2018年以来,唐畈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达2800多万元,主要用于拓宽乡村公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项目。”省科协选派干部、现任村第一书记张彤介绍,除了道路,村里自来水也实现了全覆盖。

发展集体经济,提升造血功能,是省科协帮扶工作的重点之一。省科协每年安排4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唐畈村发展集体经济。经过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七年多的持续努力,目前已建成卷皮厂、毓秀箱包厂(扶贫车间)、爱心超市各1个;建成60KW和两个40KW太阳能光伏发电站3个;扶贫e站和“唐畈高峰之燕”网店各1个;建成“百果园”和“瓜蒌”科普示范基地50亩。

易奎介绍,去年底,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4年的3000多元增加到43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出列。目前,共有脱贫户152户404人,监测户1户2人。2019年9月,省科协驻唐畈村扶贫工作队被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和省直机关工委联合授予“省属单位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同时获得中国科协“2019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省科协“2020年全省科协系统疫情防控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微信图片_202112051428152

科普点亮乡村儿童理想之光

11月30日,在洪集镇中心小学,看到记者的无人机在操场盘旋,孩子们纷纷奔向操场,围着无人机又蹦又跳,充满了好奇。

洪集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曹余国介绍,学校里20%-3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直观接触科学的机会不多,这也是目前乡村教育最薄弱的环节。

扶贫先扶智,尤其要阻断贫困户代际传播的“穷根”。省科协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用科普点亮孩子们的心灯。

今年9月11日,在驻村工作队组织下,唐畈村及周边村庄40多名中小学生远赴省城参加了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VR沉浸式安全系统体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AR交互展示、人脸识别大数据健康筛查机器人互动……一项项前沿科技成果通过直观而浅显的方式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品尝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也在一颗颗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曹余国告诉记者,科普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开拓了眼界。

富口袋先要富脑袋。省科协驻村工作队积极发挥农科类省级学会的专家技术优势,极力帮助唐畈村民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提高农业“乡土人才”的水平和能力。易奎介绍,省科协设立帮扶专项资金,实施“唐畈村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项目,建成了15亩“百果园”和35亩瓜蒌示范种植基地。“基地建成后,工作队经常邀请科技专家到村里授课,手把手教村民种植知识。瓜蒌园当年就见效,百果园今年也开始挂果,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同时,还吸纳了10多户脱贫户务工。”

“下一步,针对唐畈村水稻种植这个主导产业,我们准备建一个微信交流群,组织种粮大户和有关技术人员加入,及时收集、针对性地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探索搭建一个科技工作者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桥梁。”张彤说道。

微信图片_202112051428153

党建引领促产业兴旺班子强健

在村里见到熊长映时,他正忙着扩建自己的花园式养殖基地。基地里,一条条人工水沟错落有致,井水汩汩流淌,干净清澈。水沟里,间或几个人工洞穴,水泥盖子捂得严严实实。

熊长映揭开盖子,围观的人一阵惊呼——一条硕大的娃娃鱼被他抱在手上。“这是我2016年带回来的,原本只1斤多,现在长到七八斤了。” 熊长映笑着说,“都说这里不可能养娃娃鱼,我回来试了试,模拟它的生长环境,没想到真成功了。”熊长映原本在陕西汉中地区跟人合伙养殖娃娃鱼,试养成功后,就想回到家乡发展。可是,人工养殖娃娃鱼必须要取得繁育许可证,创业的想法一搁就是5年,熊长映也开始打退堂鼓。正在这时,张彤找上了门。

“乡村振兴,根本上是靠产业留人。而发展产业,关键还要靠本村能人带动。”张彤和熊长映聊到养娃娃鱼的事,熊长映说,要能把证办下来他就继续干。

第二天,张彤就开始发动省科协的同事四处打听办证手续。省科协、六安市科协、叶集区科协三级联动,积极对接渔业管理部门,帮助完成了市、区两级初审。前不久,张彤带着熊长映赶到合肥,向省政务服务中心递交了申请,正在等待批复。“有了许可证以后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熊长映告诉记者,娃娃鱼以前卖价一条近万元,如今随着规模繁育,一条鱼仅一两百元,这个价格可以走进普通人家,市场前景广阔。他和张彤商量,不仅自己要实现规模养殖,还要给群众提供种苗,带动村民养殖致富。

微信图片_202112051428151

想方设法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今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获悉,芜湖一家羊毛加工厂想建立一个养殖基地,便立即赶赴芜湖把他们请到村里考察,很快就成立了“叶集区益祥养殖专业合作社”。“总共投资1200万元,分两期建设。”合作社负责人吴昌海介绍,一期工程准备建成7个羊棚,目前1个羊棚已投产,第一批500只种羊已入驻基地,计划12月底全部建成。二期工程计划明年启动。全部建成以后,养殖规模可达到1万头。为壮大村集体经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整合省科协帮扶资金共80万元投入养殖场,每年参与分红。

产业建在家门口,给村民和村集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64岁的汪旭国老人腰间盘突出,老伴小儿麻痹症,老两口带着1个上初中的孙子。“羊场建了后,省科协工作队就让我过来喂羊,一个月收入3000元。老伴也进了箱包厂剪线头,一个月也有1300元,日子过得很满足。”

今年10月,在省科协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帮助下,唐畈村党支部委员会顺利完成新老交替,支委会成员平均年龄由换届前的56.7岁下降为40.8岁,并配备年轻后备干部2人。新班子新起点,也让张彤对未来的乡村振兴工作充满了信心:“接下来,我们还将和新班子一起,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转变、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富口袋向富脑袋转变、基础提升向生态宜居转变。”(张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