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档案见证历史 记载扶贫“印记”

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22-01-20 15:07 浏览次数: 字体:【    】

深冬时节,天气渐冷。在舒城县桃溪镇红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门口,一盒盒、一排排档案已有序整理上车,整装待发,当天是该镇扶贫档案移交县档案馆的日子。“一份份档案记录了桃溪镇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留下了贫困户、扶贫人的‘印记’,移交至县档案馆统一保管,有些留恋,也很喜悦。”不太耀眼的阳光照在该镇乡村振兴工作站长钟冰心身上,温暖了她的心情。目前,该镇准备移交县档案馆的扶贫类档案合计4911件46040画幅30.05GB,其中永久879件、30年4032件。

近年来,舒城县高度重视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立足扶贫工作实际,“一盘棋”统筹推进,“一口径”规范引导,“一条龙”数据服务,扶贫档案收集管理与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新华网、《中国档案报》等多家媒体刊发推广了舒城的经验做法。

“一盘棋”统筹推进“重基础”

综合管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分门别类,一目了然。在舒城县档案馆翻阅扶贫档案资料时,一份份档案体现出了工作人员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扶贫档案移交进馆,标志着舒城县精准扶贫档案归集进馆工作画上圆满句号,进馆后,将结合县档案馆专业技术优势,进一步发挥其记录历史、服务社会的作用。”舒城县档案馆科技信息股股长孙浪说。

“2014年,刚刚建档立卡扶贫档案是琐碎的、庞杂的,贫困户户与户,贫困村村与村,贫困原因、信息需求、政策帮助等都各不相同。”舒城县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王君介绍,为此,舒城县成立了领导小组,全县“一盘棋”,坚持扶贫资料收集与精准扶贫工作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

通过结对帮扶干部、包村包片干部多次进村入户收集、核实,做到全县80个贫困村、40893户贫困户都有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并定期进行核实和更新,实行基础信息动态管理。

“一口径”规范引导“补短板”

在五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走进档案库房,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档案柜,整理过后的扶贫档案分类准确、编排有序、层次清楚、目录清楚、装订整齐。“这些贫困户档案是全县按照统一规格制作的无酸卷盒,不易老化破损、耐腐蚀,便于长期保存。”该镇分管乡村振兴工作的副镇长李从勇介绍。

据了解,当初建档立卡时,舒城县每个乡镇订制的贫困户档案袋(盒)都不一样,扶贫文件材料分类、装订等环节不规范,档案室、档案柜等有不达标的情况。为补齐扶贫档案工作短板,舒城县印制档案资料参考文本,统一口径,规范贫困村、户资料收集整理,统一印制贫困户档案资料盒10万份,一式两份,村、户分别存档,做好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服务好建档立卡贫困户。

后来,通过认真整理的档案,每户一份档案盒里装着的是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应享受的扶贫政策,扶贫工作有据可查,脱贫成效一目了然。如今,仔细翻阅那些“沉甸甸”的纸张,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一个个难忘的瞬间、温馨的时刻……让大家仿佛看到了那些年的抉择、艰辛、坚忍。

“一条龙”数据服务“促提升”

在汤池镇,乡村振兴工作分管负责人黄祖东正组织人员对移交进馆的电子档案和实体档案做最后的检查核对。“一件档案,一段精准扶贫的记录,记录了8年来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的信息,每一次村两委会议、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情况。”黄祖东介绍说,根据省市县统一安排,该镇在规范化整理的基础上,对扶贫类“永久”和“30年”档案、部分扶贫项目类档案完成了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这次核对无误,经验收后将移交至舒城县档案馆。

为进一步提升扶贫档案质量并数字化,舒城县档案局、档案馆和原扶贫局通过学习调研、制定实施方案,邀请省市专家进行培训,开展试点,逐步在全县全面辅开。各乡镇(开发区)、原扶贫局通过与专业档案服务公司签订协议(包括合同和保密协议),全面整理归档近年来的扶贫档案并数据化。同时,采取“集中培训、分散指导”等方法,加大档案整理人员业务培训和指导,组建“全县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工作群”,及时答疑解惑,利用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业务指导,提供“一条龙”档案整理、数据化服务。

“作为特殊载体,扶贫档案留下精准扶贫的‘共享记忆’,汇集了扶贫人的智慧和心血,是一条跨越时空的纽带,承载着过往精准扶贫的担当、拼搏和未来乡村振兴的希望。”舒城县乡村振兴局长张永宏表示。据统计,目前,舒城县22乡镇(开发区)、县乡村振兴局共计移交县综合档案馆文书类档案28卷2273画幅;扶贫类档案77556件845753画幅,其中综合管理类28801件、精准识别类8639件、精准施策类33890件、精准脱贫类5107件;特殊载体类照片档案31册。(胡圣卫  黄雪彦)